从寻找市场,到寻找信仰(中)
文:陈浩武
在西安知无知文化空间的讲座
(续前)我们这一代人在80年代的时候,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,我们的使命就去寻找市场。莫干山会议确定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,这就是我们要走向市场。但是当我们走了40年以后,我们发现这个市场有问题,于是我们开始转向。所以我把眼光开始精神领域,关注社会救赎,关注精神信仰。于是,我2011年走进了石门坎。
我在伯格理的墓地前
石门坎离这里当然非常远,大家知道有一座山叫乌蒙山,乌蒙山是在川滇黔地区三省交界的地方,在一百多年前,在乌蒙山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事情,其实是一场重要的历史变迁。这个变迁的核心就是基督教在这个地方传播。我刚才说伯格理牧师在1904年进到石门坎,他做的事情,就是到这个地方去。他把基,督教的信仰传播过去,同时把现代教育的理念嵌入到一个古老的苗族。大家知道苗人是蚩尤的后代,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民族,那么这个地方发生了很大变化,被称为海外天国,被称为西南文化高地。
这就是伯格理,英国人,他是卫理会的传教士。1888年来到中国,在安庆学了汉语以后,沿着长江而上,走过宜昌到四川的宜宾,从宜宾骑马到云南的昭通,在云南的昭通建了第一个传教点,他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苗族发明文字,为苗族发明文字。
大家知道在基督教的传播历史上,发明文字是在基督教的传播当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。在古老的中世纪,圣经全部都是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来传播的。那么只有教会的牧师他们才有文化,他们才懂拉丁文,他们才能读圣经。一直到16世纪中叶,马丁路德宗,教改革,马丁路德的宗教,改革的核心理念,就是把教廷和牧师这些中介机构全部干掉,让人直接和上帝建立联系,他认为这些中介机构存在没有什么意义,人是否能够成为上帝的选民,成为一个义人,跟教堂教廷没有任何关系,只要心中有虔诚的信仰就够了。所以马丁路德提出的口号叫“因信称义”,只要我心中对上帝有虔诚的信仰,我就是一个义人。不需要买那个赎罪券,所以第一次马丁路德用德语翻译了圣经,于是这种蛮族的语言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。
伯格里去的时候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?我们有一个词叫“刀耕火种”,还有个词叫“结绳记事”,那就是对苗人生存状态最现实的描写。
一个苗寨里面,假如有一百户人家,有一千口人,能够从一数到十的,只有两三个人。苗人到了初一十五就要去赶场,他们有很多场,马场、猴场、鸡场,都叫场,在山里面。一个苗寨的人要去赶场,要把自己家的鸡蛋卖掉,要买两斤咸盐,一般的苗人完成不了这个算法,只有村子里面一两个老人,可以完成十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。就说我卖了五个鸡蛋,然后换一斤盐,这是差钱还是少钱,先让那个老人算清楚,然后他才去做。那么当这个老人病了的时候,只有两个选择,要么就是全寨的人都不去赶场,要么就是由年轻人把这个老人抬到赶场地方去,然后他睡在地下,这些人去问他,老头啊我有五个鸡蛋,我怎么卖,卖了以后怎么去换盐,只有他能完成。
我就讲这么一个例子,就可以想象苗人的教育是个什么水平。他是没有文化的,为什么?因为我们儒家的这个皇权统治者是没有把他们看成人的,他们叫生苗,叫生番,他们叫“番”,长期和汉人混居的人叫熟苗,而单独住在山顶上鬼不生蛋地方的叫生苗。生苗就是动物。我们两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对它熟视无睹,认为他们是下等人,是低端人口,所以既不给他教育,也不为他征税,也没有政治权力为他服务,所以这些人就自生自灭。当伯格理发现他们的时候,他们就是这么一个生存状况。小孩都是十三四岁的女孩,十四五岁女孩就肚子怀一个,手上牵一个怀里抱一个。早婚早育,苗人不洗澡,卫生状况极差。
他去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,就是帮这个民族发明了文字,叫花苗文。然后用这个花苗文把《圣,经》翻译出来,然后在这个地方传播信仰。伯格理开始在昭通这个地方做教,会负责人的时候,他待了17年,才发展了20个信徒,一年差不多一个人。他是一个英雄人物,他心中的英雄就是李文斯顿。李文斯顿在非洲传教,让整个部落皈依。但是上,帝关爱他,让他发现了苗人。他到了苗区去了以后,一天受洗的信徒有1100人,过去17年才有20个人受洗,他在苗人的区域一天有1100人受洗!从凌晨五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十一点,他心中充满了极大的收获,感谢神对他的眷顾。
所以他在那个地方最后把基,督教的信仰带过去,然后用基,督教的信仰去改造这些苗人。我刚才说苗人13岁,14岁就早婚,他在一九一几年就规定男人20岁,女人18岁才可以结婚。他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推广《婚姻法》的人,他直接把西方的这种观念带到了石门坎。
众志成城 推开石门
更重要的是他在苗区办教育,这是现在石门坎的这个学校,1906年建校。大家知道1905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一个很重要的法律,就是取消科举制度。 1906年在离北京3000公里以外遥远的深山里面,一所用汉语和英语教学的学校建立起来,双语教学,男女同校,一百多年的历史。现在像这类学校我们找到了很多,在1906年,1907年,1908年由伯格理来建的。我刚从昆明回来,我在昭通会泽刚刚看到一所1908年伯格理建的学校,校长告诉我们,今年要庆祝学校建校110周年。
伯格里把信仰带过去,同时把教育带过去,他用发明的苗文去编写《川滇黔地区平民阅读课本》,就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来识字,能够去上学的,给学校送包谷,送几斤包谷,你就可以上学。那么还有不能上学怎么办呢?扫盲。他用那种平民识字课本大规模的扫盲,所以结果他通过了几十年努力以后,苗人的整个文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汉民族。1945年,抗战胜利,国民政府对全国的文化普查,当时在全国每10万个人当中,2.19个大学生,但是在伯格理的石门坎文化区,每10万人十个大学生,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我这次去昭通,特别去落实了一个例子。就是当年飞虎队的一个飞行员,就是陈纳德的那个飞虎队。你们知道,就是在云南的腾冲,飞越整个喜马拉雅山,把印度那边把盟军的物资拖到中国来,因为那个时候日本人已经把缅甸占了。那个飞行员被日本飞机击伤了以后,跳伞落到了石门坎地区,这个飞行员以为必死无疑。但是没有想到当地的农民用英文和他交流。
这次我去,特别见到了这个人的儿子,他父亲发生的事情,用英文跟他交流,然后他告诉他是什么身份,这个人把他送到当地的学校,然后由学校把他送去当地政府,由政府把这个人送回到美军的军营。你就可以看出来发展教育对苗族的影响,以至于当地的人都会用流利的英文来跟一个美国飞行员交流。为什么?我就说了1906年开学就是双语教学,就学英文。所以非常了不起。
这个地方,所指的这个下面这一片,是1912年建的足球场。1912年建足球场,什么概念?我相信在1912年西安都没有足球场。这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足球场。因为伯格理本人是一个足球的爱好者,但是在那个地方,就是这样下来这座山。这棵树是他从英国带回来的,这棵树也是百年老树。这个下面的这个这块地,就是学生把它挖出来的。他带了一个足球回来,所有的学生都为之振奋。就从来没看到这个圆咕隆咚是个什么东西,伯格理一脚就把这个球踢到这个山顶上去,这背后是个山,那个球就当当当当就滚滚下来,这小孩全部去抢,因为在这个底下就是一条很深的沟沟,如果这个球从这个里面滚下去的话,起码要一天才能找回来。非常遥远的一个沟,就是跨了很多山才能到底下去,所以小孩要拼命地挡住,不让这个球翻过这个坡。小孩太兴奋了,然后伯格理问说,好不好玩?非常好玩。好玩,我们来开始挖地。踢球一小时,挖地一小时,踢球一小时,挖地一小时,就挖出这么一个足球场。
1912年,你们想想,1911年才辛亥革命,1912年,他们就建了了足球场。这个足球场,它培养的这个地方,这个学校的足球队非常棒,以至于在1936年的时候,杨森从四川调任贵州,他路过石门坎,他竟然看到有个足球场,杨森本身是个足球迷,他的军队里面就有一支足球队,军队在石门坎停下来,干什么?让军队的足球队和石门坎学校的足球队比赛。打了三天,杨森的部队竟然只赢了一场,被这些学校打着赤脚踢球的小孩赢了两场。杨森大发脾气,骂这些足球队员说,你们还有脸穿着鞋跟别人踢球,全部脱下来,送给石门坎足球队的学生。1950年贵州建足球队,主力队员全来自石门坎,他们甚至给国家足球队送了两名足球运动员,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。1912年它就开始它的足球史,以致于它的足球的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。
这是他的墓地。我左边的这个人是石门乡的的乡党委秘书,他是石门坎的一个活档案。这个人就毕业于伯格理所办的学校,包括他(张国辉)的父亲,也毕业于这个学校,而且伯格理就去过他家,跟他父亲去走访学生,就去过他的家。
这个地方,我们所看到的,他的墓地这个地方,有一块苗文做的碑,大家看这就是苗文。苗文怎么来确定呢?它是有29个大字母,这属于大字母,和36个小字母,来把它组成。它是以拉丁文为基础的。那么这个旁边的这个小的这个小字母,它起什么作用?它有注音的。好比说这个字读几声,它是由旁边的这个东西来决定它读作几声。
那么伯格理在创制文字的过程当中,他遇到很大的阻力,因为毕竟把拉丁文转换成苗文,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。那么他在最困难的时候,他在哪儿受到启发呢,就是苗人的服饰。苗人衣服上的服饰。其实苗人的服饰里面藏着大量的文化密码,但是至今无法解读。因为苗人他现在除了伯格理给它创造的文字,苗人这个民族是只有语言,没有文字。
但是苗人的历史怎么传播呢?苗人历史是靠古歌来传播,就像《荷马史诗》。《荷马史诗》其实也是古歌,它讲希腊民族的历史。 像《格萨尔王》,也是古歌,它讲藏族人的历史。那么苗人有它的古歌,它的古歌当中记载,说我们跟黄帝炎帝的部队打仗,往西南方向逃亡的时候,我们的文字书籍被长江和黄河冲走了,我们本来是有图书有文字的,但我们的文字被冲走了。但是在1000年后,会在西方来一个穿着白衣服骑着白马的人把文字给我们送回来。伯格理穿一套白色的衣服,他下乡都是骑着白的马或者白的骡子,他为它创制了文字。而这个文字的确和苗人的服饰有关。所以苗人就认为,伯格理这个人他不是什么基督教的传教士,不是一个英国人,他就是我们古老的祖先神话当中传说的,那个要给我送来文字和文化的那个人,所以他们称他为“拉蒙”。拉蒙在苗语的意思当中就是苗王。
伯格理在整个这个花苗的这个民族当中崇高的这种地位,他是既有伯格理为他们所谋的这种现实的利益,比方说传教,比方说办教育,同时又跟它这种神话契合。
在这个下面,这是他的墓地。在这个下面,就是面前这一部分和这个背后,和这个背后大概有三四百个苗人的坟墓,而且这些苗人都不是石门坎的苗人。他们来自云南的彝良、禄劝、武定,还有来自贵州的赫章、威宁、纳雍这些地方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无限的崇拜这么一个精神领袖。他们说我生不能够陪伯牧师,我死了,把我的骨灰送到伯牧师的旁边,我来为他守灵。所以苗人对他的情感是无比的这个珍贵。
我昨天曾经给大家讲过,这是西敏寺大教堂。大家知道在英国这个西敏寺大教堂是叫英国人荣誉的最高的盛典,不是一般的人能够进去,它本身就是个皇家教堂。什么人可以在里面?戴安娜的婚礼在里面。国王,英国历代国王的遗体在里面,牛顿在里面。这些最伟大的人物,他们才能够死后享如此的哀荣,把他放在西敏寺大教堂。
但是在这个西敏寺教堂里面有一个中国人,仅仅只有一个,他就是这位。他是一个苗人,你们看,他头上缠着这个布,他是个苗人。这里面的十个人,是在上一个世纪100年当中,为基,督教世界作出最重要贡献的十个人物。这十个人物是通过英国的媒体和欧洲的媒体公选出来,是由英国女王颁布的。那么这个人是谁呢?他就是伯格理的学生,叫王志明。
这样一个人,他的虔诚的信仰,是他在面临枪口,面临生死的时候,他能够坚定地保持自己对神的敬仰和虔信,没有丝毫的动摇。他选出来作为十个最伟大的基,督徒,他登上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门楣。这可以说是中国人能够配享的最高的荣耀,在这个地方,连丘吉尔这样伟大的军事统帅,在二战期间,领导英国盟军战胜法西斯的统帅,这个他都没有资格进到西敏寺大教堂,只能站在外面。所以你看英国人他这么严格的这种遴选的标准,就是以信仰为价值,
我们今天回看石门坎有什么意义?
我觉得石门坎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。第一伯格理让苗人和神建立了联系,从此苗族变成了一个有信仰的民族,同时他用信仰和教育来改变了这个社会。
其实我刚开始的时候,我提出一个救赎这个概念。这是这些年来我们想的比较多的一个一个话题,就是救赎。伯格理是完成了对苗人的救赎,它既在精神上救赎了他们,也在文化上救赎了他们。所以假如我们今天把石门坎作为一个文化坐标,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发掘出他的这个这个意义。
那么我们在做什么呢?我们2011年开始关注石门坎,我就组织了一个叫“石门坎后援团”。然后在2014年的时候,我们正式注册成立了一个基金会,就叫“深圳市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”。
那么我们是怎么来做呢?其实我们是在两个维度上做。一个维度上,这个人是很有名一个人,他叫野夫。你们可能知道这个人,他是我的这个大学的校友,所以我把他带去。这个野夫去很有意思。这个你们知道去石门坎这个路,是非常艰险的。这个我在2011第一次去的时候,我是带了5万码洋的图书和10万人民币的衣服。因为我是认真的要去关注这个地方的,所以每次去要个见面礼。10万块钱的衣服和5万码洋的图书,我带去。那么我在买这个衣服的时候非常为难,因为我不知道这有多少个一年级的孩子,多少个二年级的孩子。因为这个衣服首先要有个花色的搭配,男孩穿个白的,女孩穿个红底,同时呢这个身高他是1米1还是1米2,1米3呢?这个我就跟威宁这个副县长,管教育的副县长,原副县长打了个电话,然后他给我提供了资料。我根据提供的资料,去委托我们的工作人员去买衣服,好几大箱子这些衣服送过去。
一个月以后我到石门坎,原副县长已经不在了,他、他的司机和他的女儿都从50米高的悬崖下面冲下去了。你要知道石门坎那个地方,它是乌蒙山区,它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山特别的险峻,然后所有的公路都沿着山,蜿蜿蜒蜒的在沿着山。那么在你的左边就是这个万仞高峰,在你的右边这边呢就是那种看不见底的那种深渊。
但是那个地方有个特点,就是它是个地震带,你们知道鲁甸的地震,威宁的地震经常地震,所以这些山都被震松了。只要下雨,容易发生次生灾害,如泥石流。有一次我们的车刚刚过去,比我们车还大的一个石头就滚下了,我说我们要是晚一点点,我们这个车就被压在那个大石头底下去了。
所以这是经常会像这样,因为它这个在那个山里面,说实在的那种状况是不适合人的生存的。同时雾也特别大,有时候一团这个雾来了以后,前面一公尺你都看不到。但是你想在一个悬崖边开车,那个雾像这么大,你真是心里是非常紧张的,所以野夫他害怕也是有道理的。100年前,只要“中国石门坎”五个字可以收到。100年后,我们给孩子筹的这些衣服,书籍运不进去,运不进去。这种交通都是这样。
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做公益主要是跟大家一样,免费午餐哪,送这些这个教育器材呀…我告诉你们它那个地方穷的什么地样子呢?我们第一次做免费午餐,苗人的孩子从来没有吃过大米饭,从来没有。他们的生活就是每天早上,他的父母烤两个土豆,吃了以后就去爬山。从家爬到学校,爬两个小时,爬到学校去了后中午肯定不能回来,把这两个烤好的土豆当午餐,放了学以后再爬山两个小时,回到家里去。
我们第一次给孩子做免费午餐的时候,苗族的小孩都发育不良,因为营养差,发育不良,很矮,一个人吃两大碗,吃两大碗,这个肚子胀得这么圆鼓鼓的,还要去吃。然后有的小孩把饭塞到口袋里,要带回去给他妈妈吃。第一次,我真的是看得泪流满面。我就跟他说,别慌,慢慢吃,会还有的,不会说没了。
所以我们免费午餐推广了一段时间,我再去,我们那个校长说,陈老师,你看看我们这小孩是不是都长胖了?我说,好像是啊,好像长胖了一些。第一次,这些孩子第一次吃到米饭,他们尝到米饭的味道。因为免费午餐虽然一个人只有两块多钱,但是全校的孩子加起来,它们有鸡蛋有肉,白米饭可以吃饱。所以这小孩马上就感到这这个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。
公益的石门坎和精神的石门坎,什么叫精神的石门坎?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重点。我们的一个使命,就是要去把百年石门坎的历史灰尘拂去,让石门坎重新回归公众视野。应该说我们做了七年,包括今天在座的阿信先生。他是一个作家,他写了一本书,看这本书非常值得看,《用生命爱中国》,就是写他,写伯格理这个人的。
那么经过了这些年来,我们所做的,我们每年开一次伯格理精神研讨会,把这些有名望的学者,有影响的学者请到我们会上来,让他知道石门坎,关注石门坎。 然后我们出版书籍,出版相关的书籍。拍纪录片,就是把石门坎的故事讲出来,告诉人们,告诉大家。
为什么要让知道呢?其实我们在推广一种理念,一种价值观。我们今天面临的这个社会的深刻危机,就是我刚才说的,这个社会没有信仰,贪腐横行,草菅人命,互相欺诈。这个社会需要精神的救赎,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恶,它需要救赎。
什么叫人类的文明?我们不能把人类的文明简单理解成几栋高楼,几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和高铁,我们这个GDP怎么成长。这个重不重要呢?当然重要。但是我们都是人,人是有尊严的。人是有精神有灵魂的。所以在GDP的成长背后,人类的文明还包括人的自由和尊严,法治和公平正义,宪,政和限,权政府,人民的财产和生命权的保护,宗教信仰自由,就是这一类的问题。